随迁老人规模日渐庞大:融入城市难,公共服务压力大

发布时间 : 2018-01-30

 

  最近两年,户籍在他乡,来城市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群体——随迁老人的规模日渐庞大。国家卫计委新近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,举家迁移已成当前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,流动老人数量不断增长,已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.2%。这其中,照顾晚辈比例高达43%,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%。记者调查显示,相当一部分随迁老人面临融入城市难的问题,而大量老年人从农村、小城镇涌入一线城市,也带来了一定的公共服务压力。
 
  家庭关系是道坎
 
  从农村老家来到大城市,随迁老人与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子女及子女配偶之间,往往观念并不一致,这导致了家庭关系成了一道坎。孙阿姨今年70岁,来自山东农村。孙子上小学一年级后,她来京照顾已5年了,每天任务就是给孙子做饭并接送上下学。儿子经常加班,晚了就住在单位,儿媳妇是本地人也总不在家,而是常住在娘家。很多时候每天就她跟孙子住在家里。前年,老伴在老家生病了,儿媳没同意让她回家去看看。“幸亏老家还有个女儿,不然我都不知道老伴一个人能不能挺过去。”前两年,孙阿姨听说外地来京老人年满65周岁可办优待证,于是就想办证,办老年证需先有暂住证,而办暂住证需要居住证明,儿媳却不愿给她房产证。有时一个人去接孙子时为了省钱,宁愿走着去。孙阿姨说,想起这些她心里就不是滋味,来自河北邯郸59岁的刘阿姨则经历了另一番周折。她唯一的儿子在北京买房结婚生子。孙子出生前,她从老家赶来照顾儿媳,伺候月子。不曾想,来自南方的儿媳对她的照顾总不满意。不是嫌她做的饭菜不合口味,就是嫌她家务做不好。孙子四个月时,儿媳带着回娘家住了一段时间,回来时当她的面说,姥姥比奶奶照顾得好,回娘家住了几天,她和孩子都胖了。这让刘阿姨特别憋屈,一气之下回老家了。
 
  融入社区比较难
 
  随迁老人由于生活背景不同,有时很难融入新的社区,被本地老人所接纳。61岁的李老先生最近心情比较低落。一年多前,他退休后跟老伴一起从西北老家来北京随女儿居住,然而一直不太适应这里的生活。他喜欢戏曲,年轻时学过二胡,在老家有志同道合的票友一起交流消遣。来京后他也想找一个小圈子,每天一起拉拉二胡唱唱戏。来京一年多,他只是夏天时偶尔与几位在公园邂逅的老票友一起唱过两次。孙阿姨则曾遭遇另一种尴尬。她刚来北京时,因为方言太重,很长一段时间没法跟邻居沟通。出去买菜很少有人能听懂她讲话,碰到老师或其他孩子家长也很难交流。这让她一度很苦恼,感觉孤独,只能打电话给老伴和老家亲戚倾诉。越来越多的外地老年人进入社区,本地常住居民的接纳过程也并不顺利。“很多外地口音的老年人在小区花园里随地吐痰,而且不是悄悄地吐,是走着路就喷出来,口音不通也没法沟通。”在北京某小区居住的孙先生说,希望随迁老人的子女,能够帮助老人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守则。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宋晓星看来,文化和教育程度差异,让来自城乡不同的老年人群体出现隔阂,也使得随迁老人社会关系出现断裂。